10月30日-11月1日,由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办,我校承办的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4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10名畜牧学科专家和带头人参加此次盛会。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就本次论坛的感受和如何加强学科建设请他们发表了真知灼见。
陈焕春院士:希望西农畜牧学科发展更好
中国工程院陈焕春院士,非常高兴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畜牧学科高峰论坛,“西农畜牧学科历史悠久,实力也很强,希望未来发展得更好” 。
陈焕春指出,我国是世界畜、禽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畜牧养殖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同时面临养殖效率低下、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要做好畜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畜牧学科发展,其中品种培育是核心,营养饲料是基础,疾病防控是关键,设备设施是保障,环境友好是必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我们要围绕畜禽品种培育与繁殖技术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创新、畜禽营养与饲料创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养殖设施设备创新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做好文章,全面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加快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
关于畜牧学科建设,陈焕春指出,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培养一批“创造”、“创新”与“创业”人才,必须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不仅要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同步,更要超前,这样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外专家:论坛有助促进畜牧学科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朱庆教授曾经担任论坛第二任秘书长3年,对于论坛有深厚的感情。他说,畜牧学科论坛不仅有院士、校长(所长)、院长,还有相关学科带头人和众多同仁参会,可谓畜牧学科顶层论坛,对于加强学科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朱庆指出,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处西部,都面临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的实际,可谓天时地利没有优势,希望彼此借鉴经验和教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共同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呙于明教授表示,在养殖业已步入全新阶段升级版的时期,举办畜牧高峰论坛很有意义。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模式探索,还是养殖学产业发展需求,都需要顶层设计。通过高峰论坛,大家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畜牧学科发展。
我校专家:聚焦热点 凝练方向 提升畜牧学科竞争力
论坛承办单位、动科学院院长姚军虎表示,通过本次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进一步明确了畜牧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热点问题,对我们凝练学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利用论坛充分展示了动科学院的综合实力,为畜牧学科发展和加强校(所)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动科学院陈宏教授表示,畜牧高峰论坛为我们今后做好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欧百钢处长关于“畜牧一级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运用大量数据,对我国畜牧学科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自己与国内、国外院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差距。学科建设是长久性的工程,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一代代专家围绕特色研究方向,持续不断的进行。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陈玉林教授表示,本次高峰论坛的核心就是学科建设,如何将畜牧学科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大家在一起既是研讨交流,又是展示促进。学校是论坛发起单位之一,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论坛对畜牧学科建设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校畜牧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顶尖、领军人才缺乏,二是缺乏国家层面科研平台,三是教师学术视野不够宽广、追求卓越精神劲头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着力在引进与培养人才上下功夫,积极争取大平台,打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畜牧学科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