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避暑
7月6日,离开骄阳似火、炎炎夏日的校园,草业2012级的学子们奔赴我省著名的避暑胜地――陇县关山草原开展为期两周的实习。“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高寒气候使关山草原气温凉爽温润,冬春无界,夏秋相连。年700mm降雨量以及2200米的海拔高度使这一地区草甸丰茂,绿茵似毯,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曾是历代王朝的牧马之地。关山草原汇集了森林、草原、河流、山峦、峡谷等地形地貌,林海绵延,层峦叠翠,峡谷宽阔。最为独特的还是草原,谷底山坡,连片分布,总面积达35万亩,质优量大,多样的小环境也为不同类型的草提供了生长的空间,也为草业专业提供了绝佳的实习条件。每一届草业学子都要在这里完成草地资源调查和草地培育实习――识别各种牧草和草地类型,制作牧草标本,设计草地规划,开展草地测量等等。
沾满的是泥土,收获的是芬芳
为了认识和采集更多的牧草标本,同学们跟着老师们走过满是露珠的草地,爬上陡坡,穿过小灌丛,登上山脊,爬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上山的时候,不小心摔一跤,弄脏衣服,划破衣衫,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但同学们都选择坚持,不言放弃,即使每每下山都是一身疲惫,但裤脚沾满的泥土、雨露和花香,收获知识的喜悦打破了所有的辛苦。
“你闻,蒿类是有味道的,很好认。”在一旁拿着一株牛尾蒿的白龙飞同学耐心的给大家讲解,分享自己的知识。
“小花草玉梅、委陵菜”,马震珠同学边拿铁圈测频度边喊出草的名字,“哎?这是个什么?我仔细看看,哈哈,我知道了,这个是橐[tuó]吾。”满满的满足感充满了马震珠同学的笑脸。
在寻找牧草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掉队了,有的同学跑偏了,这时杨培志老师一嗓子“走了――”又再次把同学们拉回到行进的队伍中。
实习学生记录采集到的标本
上山的活动充满挑战,山下的工作也不容小觑。
“我们要把小米草的叶子正反面摆好之后再压标本,这样压出来的草本才比较完整。”在一旁低着头仔细压标本的钟书同学这样说。
在计算优势度时李卉同学有条不紊的说:“这个密度是相对密度,高度是植株高度与最高高度的比。”围坐在一旁的组员仔细认真地听着。
凉亭里,周景乐同学很认真地说:“其实,你仔细看,每一株草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株草呈现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以前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教室的幻灯里的草顿时鲜活了起来,叶脉、叶背、叶子着生情况等各个细节已深深地长在每个人的心里。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是分组进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采标本、摄影、记录、收集,大家相处融洽,相互帮助,进一步加深了同窗之情。
点燃的不仅仅是一堆篝火
7月8日,院领导赵延安书记带领孙超副院长、呼天明副院长和校督导组专家,带着瓜果、小吃,一起来看望、慰问大家,检查教学实习情况。到达实习地点后,赵延安书记和校督导组老专家不顾旅途疲劳就跟着同学们一块上山实习。登山过程中,赵延安书记详细询问同学们在实习中存在的困难,了解实习的内容掌握情况。督导组专家则抓住时间查看实习条件情况,观察学生收集、识别植物,向实习学生调查实习效果。
赵延安书记与校督导组专家查看实习
一年一度,学院领导看望慰问实习师生时都会为同学们点燃篝火。今年也不例外,赵延安书记再次为同学们点燃一个难忘的夜晚,草业大家庭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忘记辛苦,忘记疲惫。跳动的火苗映红青春的脸庞,温暖和希望照耀着每一个人,实习的点点滴滴、老师的叮咛、同学三年的欢乐悲伤……不断涌上心头。这点燃的不是一堆篝火,这点燃的是美好的大学时光,这点燃的是永远的师生情谊。
“脑海之中有一个凤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很欣慰生命某段时刻,曾一起渡过”,虽然实习结束了,但那首《凤凰花开的路口》还回荡在耳边。
赵延安书记与实习师生合影留念